从1997年开始,中国人民银行便着手筹建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,为中国居民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,但对比起中国数量庞大的人口所产生的各类金融数据,信用档案的建立过程显得尤为漫长。2006年3月,经中编办批准,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,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、运行和维护。
个人征信系统,是通过接口,对接商业银行、农村信用社、信托公司、财务公司、汽车金融公司、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数据,全面收集个人信息。在这些信息里,除了最为核心的银行信贷信息,还有个人的公共信息,包括了社保、公积金、环保、欠税、民事裁决与执行等。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网点,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,形成了以个人信用报告为核心的征信产品体系。
通过努力,在1997年到2009年这13年时间里,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近7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,征信系统也成功应用到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中,覆盖了当时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。征信系统作为中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,由征信中心出具的信用报告,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“经济身份证”。
除了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报告,在互联网数据时代,很多拥有互联网流量数据的民间机构,基于用户不同面的数据,包括个人评估、履约历史、关系网络、行为偏好等,建立了民间征信报告,例如芝麻征信、腾讯征信、鹏元征信等。
但是,民间的各个机构标准不一,也无法实现征信信息的共享和迁移,具备一定的风险。于是,央行便想着通过颁发个人征信牌照的方式,来建立一个网络征信系统的信息联盟,使这些民间机构的征信信息能够实现共享,对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。
2015年1月,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《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》,初步同意了8家社会民间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,允许它们可以对个人进行发布征信报告。但是,在发完通知之后,就碰上互联网金融整顿了,使得8家社会民间机构的实际条件没办法达到监管标准,导致事情被搁置,直到2018年百行征信获得许可。
目前,民间征信报告已经成为了中国居民的其他“经济证件”,由这些“经济证件”和个人征信报告组成的征信生态,有效地解决了金融机构和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,促进了金融业务的发展。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:https://www.oliyi.com/7443.html